烩面是河南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等。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是河南齐名的三大小吃。烩面是以河南烩面
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一种类似宽面条的面食。汤好面筋,营养高。 烩面的面是用优质精白面粉,兑以适量盐碱用温开水和成比饺子面还软的面团,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放置一段时间,再擀成四指宽,二十公分长的面片,外边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码好,用塑料纸覆上备用。 汤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开,露出中间的骨髓)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药,骨头油都熬出来了,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样,所以又有人叫白汤。
在永福路一间新乡人开的河南传统烩面馆。店主王先生说,河南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的泡馍是清朝年间传到河南的,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就把它演变成了烩面。现在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汤用羊肉、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其中下入七八味中药,煮出来的汤浓。烩面用的面叫做扯面,其特点就是滑爽、劲道。在河南本地,郑州以“合记烩面”最出名;新乡以“原阳烩面”最出名,而广州“烩面大王”的烩面在原阳烩面的基础上,糅和了合记烩面的做法,味道更“正”。
羊肉烩面以清汤(又叫白汤)为主,近几年又出现了卤汤,新乡“小北街”的羊肉卤,像广州炖牛腩一样。羊肉烩面的羊肉汤里有羊肉、羊骨若干(在烩面大王店里,每天都要用几十斤的羊骨头、羊肉来煲汤。),辅以粉丝、海带丝、枸杞、香菜等。烩面厚度如百合瓣,外滑内韧,咀嚼有张力,分为一段段地吃。吃去尺长,再喝汤。羊肉烩面便佐羊肉汤,海鲜烩面便佐海鲜汤,以此类推。参考价:5元/小碗、6元/中碗、7元/大碗。
早在七八十年代,常到郑州出差或旅游的外地人就给郑州送了一个雅号,称之谓“烩面城”。时至今日,郑州市人民路合记烩面馆前仍然是车水马龙,人们感受过那酣畅淋漓的味觉之后,很多人会问:谁研制了合记烩面呢?
“合记”的前身是老乡亲饭店,1942年开业,后由老乡亲、怡兰轩、顺和楼三家老板合伙经营,因老板是回族,掌勺师傅为陕西人,故起名为“陕西牛羊肉炒菜馆”。1947年该店迁至顺河路口(今二七广场附近),由名厨赵荣光主厨。
赵荣光师傅1901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长垣县(今属河南省),14岁到河南开封同天聚饭店跟名厨周文汉学徒。赵荣光虽系汉族,但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回族饭菜的制作。他喜面食,尤其对面条特别钟爱。据他的关门弟子王平和讲,战争年代,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们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当时粮食紧缺,赵师傅不忍将剩饭弃掉,空袭结束后,就把剩饭加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赵荣光师傅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其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们的一个主要伙食品种。后来,一些老顾客发现店员吃这种面津津有味,香气四溢,就要求购买。赵荣光师傅由此开始精心配制烩面。他选用上好的鲜羊肉,放入各种原料将肉煮烂,面条下锅时用原汁肉汤,再放入羊肉、黄花菜、木耳等调料,烩面的味道十分鲜美,逐渐成为该店的热卖品种,老板也把店名更改为“陕西牛羊肉烩面馆”,简称合记烩面馆。解放后,“合记”经公私合营成为国有企业,赵荣光师傅也因对“合记”作出的特殊贡献,先后当选为郑州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
合记烩面操作规程严格,数十年坚持一锅一碗,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70年代后,“合记”每天接待顾客4000人次。1991年,郑州市饮食公司借旧城改造之机,将合记烩面馆搬迁至人民路经营,扩大了经营面积,每日接待顾客6000人次之多。1994年,合记烩面被国内贸易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清真名牌风味食品”称号。1996年,合记烩面馆走上连锁经营发展之路,先后在郑州市区开辟了南阳路、华山路、东明路8家连锁店,还在新乡市、开封市、洛阳市、许昌市、荥阳市、三门峡市、安阳市、长沙市等地开设了近30家连锁企业,进入了它的全盛期。1997年,合记烩面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2001年,又被中国烹饪协会表彰为“中华餐饮名店”。它的创始人赵荣光师傅80年代初期退休后定居兰州,1986病逝。
烩面还是清真【老字号】的香
在驿城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餐饮业的变化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每一年都有流行的餐馆,每一年都有一个独领风骚的"流行色",比如20年前的烩面,之后的川菜、火锅,去年的德克士、西餐,一直到今年的麦当劳、比萨饼以及马兰拉面、羊蝎子等的火爆。如果说在烩面"名声显赫"的时代,一个骄子还能够"统治"一年或者数年的话,那么如今"行业老大"的位置更换频率就开始加快,有的也许几个月或者更短就匆匆而去,被后来的"骄子"代替了。真有些"江山易改"的味道。然而在餐饮界"群雄逐鹿"的时代,20年前的烩面虽已不再是"骄子",可如今,我市经营烩面的饭馆、小摊仍遍布大街小巷。市民对烩面的喜爱似乎20多年来一直都没有改变。驿城区一位60多岁的退休干部说,20年前能吃上烩面的是经济较为宽裕的家庭,在当时烩面被称为一种奢侈的美味。这么多年了,如今出去吃饭,全家老小还是都喜爱烩面。
飞机轰炸出来的美食
说起烩面,经营烩面馆20年的潘建安给记者讲述了烩面的渊源。据考证,烩面是因飞机轰炸而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经常空袭郑州。当时有一名厨赵荣元特别喜欢吃面食。飞机来了,赵师傅便出去躲飞机。回来后,他便把剩下的面条加点羊肉烩了烩。这时候,赵师傅发现重新烩过的面也很好吃。于是,他潜心研究,在面里放了些盐、碱,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后来烩了后的面也就成了风靡一时的风味美食。于是,郑州的大街小巷也便涌现了许多的烩面馆,当时有人戏称郑州为"烩面城"。而烩面真正落户我市,是在1983年的1月。
潘记烩面自成一家
在驻马店提起潘记烩面,似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与一些中老年人闲聊,他们便能告诉你"潘记"的发展史。至今仍在市粮食局上班的李先生说,20年前,他只记得郑州有开烩面馆的,每次出差,别人招待他的便是烩面,那时只知道那味很美,每次去了便先去找烩面馆。当时只埋怨驻马店咋就没有开这样的馆子呢?不久后,他的愿望实现了。在距离火车站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姓潘的老板便开了这样的一家烩面馆,吃后发觉这个连店名也没有的烩面馆,做出的烩面竟出乎了他的意外——其味的香醇让他不再牵挂郑州的烩面馆。这便是潘建安最初的烩面馆给食客留下的印象。
提起潘记烩面馆这个招牌,潘记烩面馆的创始人潘建安给记者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那是1982年冬季的一个夜晚,他去烩面馆附近买东西,路上几位刚下夜班的工人向他打听附近是不是有家面馆,是做烩面的。他领着食客来到了店内就座,而食客们刚才的问话让他思量了许久。第二天他便做了一个招牌,为自己的店取名潘记烩面馆。1983年1月,潘记烩面馆在我市"诞生",并自成一家。它的降临活跃了我市当时的大小餐馆,并在驿城独树一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第一次到潘记烩面馆吃面的食客,也就成了潘记烩面馆的回头客。他们冲的就是潘记烩面馆的信誉、声誉及那独特的香醇。潘建安在其伯父潘玉明的指导与建议下,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使烩面的香味更加纯正,而且营养丰富,具有面筋、肉烂、汤醇、味美的特点。如今,潘记烩面馆已有原来的汤面发展到炒烩面、凉拌烩面等多种品种,这些创新引发了同行们的纷纷效仿。
其实,在我市开烩面馆的不仅是潘家,还有肖记及一些没有打出名头的烩面馆。但无论烩面馆挂的是什么招牌,都应该在质量上下功夫。对此,潘建安说,烩面的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做好烩面是要花一定